泰州生活网

搜索
泰州生活网 网站首页 泰州新闻 查看内容

泰州城隍庙六次修缮传承千年 地下奇石似鸡血

2015-2-11 09:58| 发布者:b0523| 查看:984| 评论:0

熟悉泰州城的人都知道,在古城内有一条东西向的路道,由东往西依次是:邑庙街、府前路、五一路。就在这短短千余米的街道旁,随处可见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:城隍庙、学政试院、中山塔、范家花园、泰山行宫、光孝寺、崇儒祠……

邑庙街22号,泰州城隍庙,作为这条历史老街上最为古老的一处建筑群,门内庭院深深、满眼绿意,一道高大的砖砌照壁矗立在庙门对面,照壁东南则是一汪静静的潭水——单凭这文字里建筑色彩的缤纷,也能想见这古老庙宇的瑰丽。

这座建筑群来历不凡,它是泰州古城内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更是全江苏省境内保存最完好和规模最大的古城隍庙,代表了泰州地区明清建筑的最高水平。

千百年来,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庙观一直矗立在原址,迄今已历经6次翻修。就这样,古城繁华被浓缩定格在这些亭台楼阁、飞檐翘角之间。

邑庙相传始建于唐代 现存庙房为明清重修

第一次走进泰州城隍庙,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。

那时作为学生的我,有幸帮学校一位老师搬家,老师新分的宿舍就位于庙内,从低矮的庙门进入,穿过“迷宫”式的违章搭建,七拐八绕地才来到最里面。尽管庙内大殿堆满杂物,但高大的屋檐、粗壮的木质斗拱、斑驳的雕花图案,依然给我留下了神秘莫测的印象。

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,城隍是著名的阴间司法官,掌审判世人善恶是非。不过,起初的城隍是泛指城池,城市四周防御进攻的围墙为“城”,环城外的壕沟为“隍”。《说文解字》曰:隍,城池也,有水曰池,无水曰隍。 “城隍”一词连用,首见班固《两都赋·序》:“京师修宫室,浚城隍……”。

城隍建庙,最早见于三国时期。《春明梦余录》载:“芜湖城隍建于吴赤乌二年。”说明从那时起,城隍已逐步转化为城市保护神。唐代,由于统治者大力提倡,全国每座城市都相继修建了城隍庙。从此,城隍庙就成为崇祀守护城池神灵的庙宇。

2004年,考古专家在泰州城隍庙申报“全国重点文保单位”的材料中,这样写道:

泰州城隍庙,又称邑庙,相传始建于唐代,北宋与明清几度重修,该庙坐北朝南,平面呈葫芦状,占地面积53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2138.2平方米,现存庙房72间。由南向北有:山门、三班六房、土地祠、福神祠、审事厅、大殿、以及东西两侧二十四司的厢房等。

民国时,城隍庙不仅是祀神古庙,同时又是节日会期的娱乐场所和小商品贸易的临时市场。每年正月和五月中旬的节会,热闹喧闹,盛极一时。

军阀混战时期,泰州城拥护北伐、宣传革命、抵制日货的爱国人士,以城隍庙为集会演讲、聚众游行、登台演戏的场地。

建国后,城隍庙不再作为宗教建筑使用,主要部分先后被市人民医院、市制药厂等单位使用。后医院及药厂相继搬迁,主要用作这两个单位的职工宿舍。庙后的炎帝宫、痘神祠等,后被划入市第二中学;西侧三元宫初为医院门诊部,后也改为宿舍。

2003年,泰州市政府斥巨资,动迁庙内住户62家,拆除庙内违章搭建。2004年,按历史原貌对城隍庙进行了整体修缮。

一段短短的文字,道出的却是城隍庙千百年的历史沧桑。

庆幸的是,即便是唐代建筑早已荡然无存,但城隍庙的位置却从未移动过,一直坐落在泰州旧时州衙署的东南,且其建筑风格也与州衙类似。以前的城隍庙房屋多达100多间,曾有过戏台、旗杆、后楼、四值功曹殿、三元宫等,但均于不同时代被拆毁了。

庙内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明末清初。其中,山门殿、审事厅、二十四司等建筑,用材粗壮,用荷叶墩及多瓣形大斗装饰,柱下安木础,木础下垫覆盆式石础;大殿为单檐歇山顶,梁下梁垫施雕花枫拱。每进连接天井的左右两侧,皆建有对称的厢房。整个建筑群左右对称,由南向北,由低到高,层次分明,建筑结构完整严谨,气势宏大。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